凤凰光伏网报道

汉能创始人李河君:刚当首富3个月,千亿帝国就轰然倒塌

导言:   从人人爱戴的首富到人人喊打的“老鼠”,汉能创始人李河君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。   冥冥之中,名字里的“河”字便揭示...

汉能创始人李河君:刚当首富3个月,千亿帝国就轰然倒塌

2023-01-04 1408 鉴史官 /鉴史官
导言:
 
从人人爱戴的首富到人人喊打的“老鼠”,汉能创始人李河君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。
 
冥冥之中,名字里的“河”字便揭示了他靠水吃饭、靠水发家,而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他,却执意要剑走偏锋,盲目地进行投资和扩张。
 
性格中的固执,或许从少年时期便可见端倪,然而方向对了,坚持才是有意义的,方向错了,便会前功尽弃,最终满盘皆输。
 

今天,来回顾一下万丈商业帝国从一砖一瓦筑起到轰然倒塌的全过程。
 
一、盛极必衰,物极必反
 
在2015年,一句“汉能大了,雾霾就小了”的广告正霸占着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。
 
而这一年,正是身家1655亿的李河君成为“胡润中国富豪榜”的首富的一年。
 
而李河君不会意识到,物极必反、盛极必衰这两个词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 
从鲜花簇拥、万人瞩目的中国首富到失魂落魄惊慌失措的大股东,汉能创始人李河君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。
 
 
上一秒,他还在股东大会上激情演讲着,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,3年赶超阿里,5年收购苹果。这种狂妄的话,从当时的他嘴里说出来并不显得自大。
 
下一秒,他却颤颤巍巍地从讲台上走了下来,几乎站不稳,眉头紧蹙,不停思索着接下来的对策,而这一切的诱因,都只是因为秘书的一句耳语:
 
“不好了,汉能被人做空了,市值蒸发1442亿港元。”
 
如果说这几句话只是铺垫,那么最后一句无疑直接击穿了李河君的心脏:
 
“股票已经停牌了!”
 
李河君不明白,为什么就在自己上台演讲的半个小时内,他辛辛苦苦建造的商业帝国便在顷刻间崩塌了。
 
 
而李河君的传奇故事还要从广东的一个渔村说起。
 
二、穷小子靠读书改变命运
 
1967年,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的一个渔村里,家境并不富裕。
 
父辈靠着门前的几亩薄田,撑起了一家的生计。
 
和所有白手起家的生意人一样,父辈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深深刺激了李河君幼小的心灵。
 
他决心走出渔村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 
十年寒窗苦,金榜题名甜,1984年李河君不负众望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工程系,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名大学生。
 
而这,其实是李河君第二次的高考,第一年的高考结果他并不满意,并愤而撕掉了录取通知书,决心再战一年。
 
李河君爱拼搏爱奋斗的个性,在读书时期就可见一斑。
 
外面的世界果然如同想象的一般精彩,和家境优渥的同学的不同,李河君每天都在想着怎么赚够自己的生活费。
 
 
在大三那年,他雇佣了二十几个同学在学校里卖胶卷,没想到3天就赚了12元。
 
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以后,李河君开始着了魔一样的在学校里卖东西。
 
但是他学习赚钱两不误,大学期间,经常包揽学院里的奖学金。
 
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,李河君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。
 
但是这时候的李河君显然坐不住了,一有空就跑去中关村捣鼓电子元器件。
 
研究生的课程设计和大学不同,由于缺席多门课程,重心都在生意上的李河君这次面临了延毕的处境。
 
 
雪上加霜的是,1989年,李河君的导师突然去世了。
 
李河君的研究课题被迫中断,人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。
 
一方面,卖货没卖出个名堂;另一方面,研究生能否按时毕业也成了未知数。
 
要么更换导师,重新选择课题,从头再来。
 
要么接受工作分配,去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行业。
 
而李河君,愣是自己走出了第三条路,直接创业。
 
三、要学业还是就业?他选择了创业
 
李河君的创业念头受到了学校里的一位老师的大力支持,并给了他五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。
 
拿着这五万元,李河君信心大增。
 
从矿泉水、玩具到电子产品,哪里有商机可循,哪里就有李河君的身影。
 
李河君几乎把赚钱的东西都卖了个遍,别人亲切地称他为“倒爷”。
 
第一年就回了本,第二年,李河君开始不满足于倒卖商品,而是将眼光投向了运输行业,甚至炒起了地产。
 
短短五年,李河君就赚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——八千万。
 
或许有人会问,一个研究生没毕业的穷学生,怎么靠着5万启动资金做出这么一番大事业的?
 
然而对于这段经历,汉能的官网上只是简单一笔带过:靠着铁路运输、开矿。
 
至于赚钱的细节,我们无从知晓,或许只有李河君自己心里清楚了。
 
赚到八千万的李河君胃口越来越大,而他下一个瞄准的方向是有着“印钞机”之称的水电站。
 
此时正逢国家大力发展基建,全国各地都在兴修水电站。
 
 
李河君敏锐的投资嗅觉告诉自己,水电站的利润空间非常大。
 
1994年,李河君成立了华睿集团,并拿出一千万,买下了家乡的一个小水电站。
 
而水电站的诱人之处便在于只要水电不停,收入就不停,不同于别的投资项目的长资金回收期,水电站的回本周期非常短。
 
不得不说,李河君的投资眼光非常毒辣,咬到了水电这块肥肉,短短三年,这个小水电站就回本了。
 
尝到甜头的李河君在广东、浙江、宁夏购入了多个水电站,手握数台“印钞机”的他,强势跻身《新财富榜》第23名。
 
 
四、一波三折拿下金安桥
 
李河君的投资步伐并没停歇,他性格中的爱冒险的因素让他又盯上了另一个难啃的骨头。
 
2002年,正逢云南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资,希望有民间资本注入,去投资接近一亿千瓦的水电资源。
 
嗅到商机的李河君,豪掷千金签下了六座百万千瓦的水电站。
 
而他的大张旗鼓也惊动了发改委,以“民间资本不可靠”为由,审批过程中出具了不同意的意见。
 
要是一般人可能也就知难而退了,而李河君很明显是个硬茬,丝毫不惧发改委,直接把他告上了法庭。
 
 
令人意外的是,幸运女神站在了李河君这边,他状告发改委,官司居然还打赢了!
 
不仅如此,还拿到了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,总装机量达300万千瓦。
 
尽管金安桥的总投资额经过估算以后达到了200亿,这也没有让李河君打退堂鼓,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。
 
那时候的他,全部身家只有24亿,剩余的钱,他该去哪里筹措呢?
 
彼时,项目已经开动,光一天的投入就高达1000万!
 
资金缺口巨大的李河君选择了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方式,左手变卖手上其余的水电站,右手把钱投入金安桥的开发建设中。
 
 
到了2008年,资金的窟窿越填越大。多家银行由于担心李河君的偿还能力,而选择了断供。
 
眼看着多年的努力即将付诸东流,而外界很多人都等着看李河君的笑话,想等他退出后去争夺金安桥这个香饽饽。
 
面对绝境,李河君只能选择壮士断腕--以出让大股东为条件,拿到了恒基张征宇的资金。
 
靠着张征宇的这笔钱,李河君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 
但也因为张征宇的加入,华睿公司改名为汉能集团。
 
2009年,金安桥这个造金巨兽开始发力,每天带来的收益高达千万元。
 
 
李河君靠着金安桥这个吉祥物,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,也充分证明了自己前期投资决策的前瞻性。
 
六年不到,当初的投资额全部回本。
 
如果李河君安分守着金安桥这个巨大摇钱树的话,他下辈子的财富自由是板上钉钉了。
 
而这次,李河君知足了吗?
 
五、力排众议,投资薄膜太阳能
 
原本躺着就能在家赚钱,而李河君却又闲不下来了,想要再做一票大的,盲目的投资和扩张为他之后的崩盘埋下了伏笔。
 
 
2011年时,李河君又打算进军光伏产业。而那是光伏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,由于技术的迭代更新,成本不断下降。
 
当时的光伏发电有两个方向:一个是多晶硅,效率高成本低;另一个是薄膜发电,效率低而且成本高。
 
一般人都会选择多晶硅发电技术,而李河君却想要反其道而行之,去投资了后者。
 
为此,还特地成立了汉能薄膜发电集团,此举受到了全国公司一致的反对,然而无比自信的李河君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,执意一意孤行。
 
 
为此,和公司内的几位高层闹翻,开会中途不欢而散,李河君摔门走了。
 
为了让更多人信服自己的投资理念,他开始全国各地巡讲,鼓吹薄膜发电的巨大潜力。
 
还宣布了自己的雄心壮志,三年内做到30亿瓦的产能,最终实现100亿瓦产能的终极目标。
 
此时正逢国家开放了对光伏产业的贷款审批,李河君便做起了说客,让多个银行给汉能放贷。
 
为此他还提出了“三三制”原则的想法:政府、银行、汉能各出三分之一,这是明摆着要把政府和银行拉下水。
 
也就是说,汉能自己出资的部分其实只有三分之一,李河君真是充满了生意人的精明和算计。
 
 
2011年11月,汉能的一期项目在河源高新区举办了剪彩仪式。
 
整套机器设备都采购好了,整整齐齐地摆在工厂里,就等着开工了,而全套机器总额高达11亿元,从铂能太阳能公司采购而来。
 
这个铂能太阳能公司又是个什么来历呢?为什么李河君要从他这里采购这么大手笔的固定资产呢?
 
08年成立,09年上市,10年便被李河君持续入股增持,成立旗下的企业。
 
说到底,11亿元从左口袋进,从右口袋出,大家都是自己人。
 
 
河源项目的落地,让李河君吃了一个定心丸,同一时期,坐着自己的私人飞机全国各地飞,洽谈业务,把自己的商业版图延伸到了黑龙江、山东、浙江、成都等地。
 
2012年,汉能骄傲地对外界宣布:预计所有基地的总产能将达到200万千瓦,汉能即将享誉全球,成为“规模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阳能企业”。
 
2013年,汉能借着铂阳的壳在香港上市。
 
2014年,沪港通开通了,汉能凭着“移动能源”的噱头,股价一路高歌。
 
六、泡沫破碎,首富梦醒
 
2015年,顶着“光伏产业打遍全球无敌手”的旗号,汉能市值突破了3000亿港元。
 
李河君一时间名声大噪,甚至被称之为“实业救国”的企业家典范。
 
然而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汉能集团,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隐患。
 
在5月的股东大会上,李河君的演讲词还没说完,就遭遇了开头的一幕--股价暴跌,直接停牌。
 
一时间,李河君懵了,股民们疯了。
 
据说有接受不了打击的股民直接选择了跳入河里,一时间小股民开始声讨汉能,让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。
 
二十分钟,从人人爱戴的首富,成了过街老鼠。
 
老乡也坐不住了,老家的商会代表连夜买了票飞到北京,质问李河君到底怎么回事。
 
对此,李河君应付外界的说辞是,公司遭遇到了专业金融团队的做空。
 
先不论这个说辞是否站得住脚,即便没有人做空,汉能也是大势已去。
 
在崩盘事件发生之前,汉能就遭到了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的质疑:经过25个月的观察,汉能总是能在收盘前十分钟,股价出现一波暴涨。
 
不仅如此,汉能的股票更是在一年内暴涨了1048%,那么对应的业绩表现如何呢?
 
汉能漂亮的财务数据,全部来自于自导自演的关联方交易。
 
2016年,不甘心的李河君又鼓捣了一个汉能移动能源公司,相继发布了太阳能汽车、汉能墙、汉能瓦、汉能伞,做最后的垂死挣扎。
 
但是这次并没有人买账,这些产品的推出并没有挽救汉能的颓势。
 
摇摇欲坠的商业帝国,彻底塌了。
 
2019年,汉能愤然退市,虽然心中对资本市场有万千不舍。
 
2021年,汉能位于北京的总部办公楼被强制拆除,楼下还聚集了一批愤怒的讨薪族。
 
李河君连夜发了一封《致全体员工》的信,表明自己已经放弃美国绿卡,要与汉能共生死。
 
但是随即被人扒出,他只是被限制出境了,并不是他嘴上说的那般。
 
 
结束语:
 
退潮之后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
 
汉能被清算的时候大家才发现,它早就成了一副空架子,而里面已然被掏空了。
 
汉能挥霍资金的速度,连金安桥这个“印钞机”都扛不住,最后金安桥被27亿元的价格拍卖,无人敢接盘。
 
做企业,靠着“自娱自乐”、“自导自演”的方式是走不远的,即便资本市场上的股票表现喜人,如果没有业绩的支撑,泡沫也终究会破碎。
 
一个企业,唯有脚踏实地,才能走得稳,走得远。

注:凤凰光伏网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。凤凰光伏网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标明文章作者和“来源:凤凰光伏网”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凤凰光伏网或将追究责任。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凤凰光伏网编辑或补充。

全部评论 0
海报